节气盈校|二十四节气创意设计比赛作品展示⑥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CAU二十四节气工作室.
CAU二十四节气工作室由中国农业大学资环学院创办,旨在着力打造农业文化传承新平台、农耕科普宣传新名片,逐步建成具有农大特色的二十四节气思政育人基地、科普宣传基地和科创实践基地。
节气盈校·古韵新创
二十四节气作为我们中华民族农耕文化的璀璨瑰宝,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全体中国人的宝贵财富。为了激发当代大学生的青春活力,并赋予校园风貌以深厚的文化底蕴,激活这一节气文化的生命力,特开展“二十四节气创意设计比赛”。
本届选拔赛面向农大师生、个人和团体公开征集作品,分为3个赛道:
赛道1:“魅力校园·节气创意”专项赛道:
征集与校园元素相关的节气创意设计作品,作品须将节气与高校及所在地的特色建筑、文化、思想、人物、精神等有机融合,以节气视角展现出高校和地区独有的魅力。
赛道2:“青春飞扬·节气风采”专项赛道:
征集其他元素的节气创意设计作品,作品需展示节气之美、文化之韵,以节气视角展现出大学生的青春活力和创意。
赛道3:“美丽乡村·节气赋能”专项赛道:
聚焦科技小院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经验,征集将节气智慧与现代农业科技、乡村治理、生态建设相结合的创新设计作品。要求作品体现节气文化在生态景观修复、乡土文化空间营造、农文旅融合等方面的创造性转化,通过节气时序规律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展现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1号
赛道三时序生花:乡村振兴的节气密钥
金星
1.本作品以“美丽乡村·节气赋能”为主题,聚焦科技小院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经验,通过宫崎骏动漫风格的动画短片,生动展现二十四节气智慧与现代农业科技、乡村治理及生态建设相结合的创新路径。影片旨在表达“让节气智慧扎根乡土,用科技力量点亮乡村”的理念,强调中华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对乡村振兴的赋能作用。作品从“春分”到“立春”的节气循环,完整覆盖“节气智慧与现代农业科技、乡村治理、生态建设”三大结合方向:科技层面,通过土壤湿度传感器解读“清明种瓜点豆”、动画演示“小满防汛”,将节气农谚转化为可量化的科学实践;治理层面,太阳能路灯改造(夏至)、秸秆稻草人步道(秋分),以节气符号优化乡村生活空间与文旅场景;生态层面,“寒露”河道植绿、“霜降储粮”文化墙,将节气生态智慧转化为治理方案,完全贴合赛道“创造性转化节气文化”的要求。
2.作品以“四季节气”为时间轴、“涡阳乡村”为空间载体、“科技小院”为实践主体,形成“认知(农谚科普)-转化(科技应用)-落地(生产生活改善)-传承(文化市集)”的完整链路。例如从“清明”传感器播种(生产优化),到“夏至”太阳能广场(生活优化),再到“寒露”河道治理(生态优化),最终以“节气市集”实现文化输出,让主题不仅停留在概念,更呈现可复制的“实践路径”,呼应赛道“展现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路径”的
核心目标。
二、创意构思:宫崎骏风格为壳,注入“人文+科技”双内核影片采用四季时序作为叙事主线,通过“春分—清明—小满—夏至—秋分—寒露—冬至—立春”等关键节气节点串联起科技小院在涡阳乡村的实践故事。这一线索结构清晰,既符合二十四节气循环往复的时间规律,也象征着乡村振兴事业周而复始、不断推进的过程。全片共分为三个篇章,每个篇章包含两个场景,情节层层递进,将科技小院师生与村民的互动贯穿始终,共同演绎传统节气智慧
与现代科技融合的生动故事。
1.风格适配:宫崎骏美学与乡村叙事的深度融合
宫崎骏作品的核心特质——“温暖治愈的视觉语言、细腻鲜活的生活场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作品中得到精准落地:视觉上,春日麦田的嫩黄与村落的暖棕形成柔和色调,“冬至”雪景的蓬松质感、“立春”萌芽的剔透细节,复刻了《龙猫》《哈尔的移动城堡》中“自然拟人化”的细腻画风;场景上,孩童嬉跑过桥、老人守望麦田的开篇,呼应宫崎骏作品中“儿童代表希望、老人承载记忆”的角色逻辑,用生活化细节消解“科技”与“传统文化”的距离感,让“科技小院”不再是冰冷的概念,而是充满人情味的乡村伙伴。
2.叙事创意:“时空双线+多感官交互”强化体验感
时空闭环设计:从“春分”古树开篇,经“夏至”“秋分”“冬至”的季节流转,最终以“立春”萌芽收尾,形成“四季循环→乡村蜕变”的隐喻,既贴合节气“时序规律”的本质,又象征乡村振兴的“生生不息”;结尾稻田画“24节气+乡村振兴”的字样,更是将时空线索收束到赛道主题,实现“小场景”到“大主题”的升华。多感官交互创意:除视觉外,音效上以“鸟鸣+麦浪声”还原乡村本真,“农具碰撞声”“鸡鸣收尾”强化生活气息;互动设计上,游客扫描稻草人二维码观看科普视频,将“被动观看”转化为“主动探索”,既符合当下短视频用户的交互习惯,又延伸了“节气科普”的传播场景,让作品兼具艺术感与实用性。
三、内涵挖掘:跳出“符号堆砌”,实现节气文化的“价值转化”作品的核心优势在于不将“节气”仅作为文化符号,而是挖掘其背后的“生产指导、生活智慧、生态逻辑”,并通过科技小院的实践,让传统文化真正赋能乡村振兴的“五大振兴”。作品打破“节气=传统习俗”的刻板认知,将其转化为可落地的生产方案:“清明”传感器数据验证“种瓜点豆”的时机,让农谚有了科学依据;“小满”防汛动画科普,将节气气候规律转化为“防灾能力”;“冬至”反季蔬菜摊位,结合气象数据实现“节气时序”与“现代农业”的结合,体现“产业振兴”的内涵——用科技让传统节气从“经验指导”升级为“精准生产工具”。
作品聚焦“生活空间优化”,让节气文化融入日常:“夏至”太阳能路灯刻有诗句,将“照明功能”与“文化审美”结合,改造村口广场为“节气社交空间”;“秋分”稻草人步道、“冬至”节气市集,将节气转化为“农文旅融合”的消费场景,既丰富村民精神生活,又为乡村带来旅游收入,呼应“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目标。作品通过角色互动挖掘“人才振兴”与“文化传承”的内涵:科技小院师生(人才)向村民讲解原理、志愿者支教(教育),体现“校地共建”的乡村振兴模式;老人守望麦田(传统)、孩童提问防汛知识(未来)、村民手绘文化墙(参与),形成“老中青”三代的节气文化传承链,传递“乡村振兴不
是外部输入,而是内生共建”的核心思想。
四、工艺技巧:以“宫崎骏式细节”构建沉浸式乡村叙事
1.画面风格:全片采用二维手绘风格,画面清新细腻,色彩明快柔和,充满田园牧歌般的美感。这与宫崎骏作品中对自然风光的诗意描绘一脉相承——无论是随风起伏的麦田、潺潺流动的溪水,还是村口的百年古树、质朴的农家房屋,都刻画得细致入微、生动逼真。场景构图注重透视和空间感,远景的村庄、中景的人物、近景的细节层次分明,使画面富有纵深感和立体感。角色造型上,人物线条简洁圆润,表情生动自然,没有夸张的变形,符合吉卜力动画“朴实健康、有亲和力”的人物设计理念。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在美术设计中融入了许多中国元素和乡土符号,如白墙灰瓦的徽派民居、传统样式的石桥和灯笼、农民劳作的农具等,使画面既具宫崎骏式
的普世美感,又带有鲜明的中国乡村特色。这种中西融合的美术风格,让熟悉宫崎骏动画的观众倍感亲切,同时也能从中领略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2.镜头语言与剪辑:影片运用了丰富的镜头语言来叙事和传情。开场的航拍长镜头缓缓推进,给观众以宏观的乡村全貌印象;随后频繁使用中近景来捕捉人物表情和互动,让观众感受到科技小院师生与村民之间的情感交流。在场景转换上,采用了节气元素转场的创意手法:例如从“清明”农谚壁画自然过渡到“小满”课堂动画,再从“秋分”稻草人的特写镜头切入“寒露”河道治理现场,每一次转场都以节气标志或相关意象作为衔接,使全片节奏流畅、结构严谨。剪辑节奏张弛有度:教学和对话场景节奏稍缓,以细腻刻画人物心理;而市集舞蹈等热闹场景则加快剪辑节奏,配合欢快的音乐将情绪推向高潮。值得称道的是,影片在4分30秒的时长内涵盖了一年四季多个场景,信息量丰富却不显杂乱,得益于剪辑上对时间压缩和蒙太奇的巧妙运用。例如,河道治理前后的对比仅用几个镜头就交代清楚,既节省了时间又强化了主题表达。
3.音乐与音效:作品摒弃传统宣传视频的“激昂配乐”,采用“环境音为主、背景音乐为辅”的策略:鸟鸣、麦浪声构建“春日生机”,农具碰撞声暗示“农事繁忙”,轻柔背景音乐在关键节点(如雪景转萌芽)渐强,增强情感共鸣;最后“一声鸡鸣”收尾,既呼应乡村生活的本真,又以“清晨鸡鸣”象征“新希望”,与开篇的春日场景形成“始(生机)-终(新生)”的呼应,让音效成为叙事的“隐形线索”。
4.技术实现:在制作技术上,影片主要采用二维手绘结合数字上色的方式完成,后期加入了一些简单的特效处理(如阳光的闪烁、雪花的飘落等)以增强画面效果。为了呈现宫崎骏风格的流畅动态,动画师们在角色动作和自然景物的运动上颇下功夫:麦穗的摆动、水流的波动、人物行的姿态都反复打磨,力求达到真实而优美的运动效果。同时,影片在制作过程中参考了大量吉卜力动画的分镜和构图范例,确保镜
头运动和画面布局符合该风格的美学标准。例如,不少场景采用了固定镜头+轻微镜头摇移的方式,让观众有漫步乡村、身临其境的感觉,而非频繁的快速切换。这种处理方式与宫崎骏偏好的静态构图与长镜头风格相契合,使影片整体节奏从容不迫,具有独特的艺术韵味。
五、内涵挖掘与主题升华
本作品在有限的时长内,巧妙地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主题思考,实现了对二十四节气文化的深入挖掘和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诠释。二十四节气文化的展现:影片通过具体场景和细节,全方位展示了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从“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农谚,到“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的古诗,再到“寒露雨,麦霜早”的俗语,片中多次引用与节气相关的传统智慧,并通过科技小院师生之口加以科学解释。这种安排既让观众了解了不同节气的气候特点和农事要点,也揭示出这些传统谚语背后的科学道理,体现了古人“顺天应时”的生存智慧。通过一年四季的故事铺陈,作品展现了乡村在产业、生态、文化等方面的可喜变化:产业兴旺体现在科学种植带来的丰收和特色农产品的畅销;生态宜居体现在河道变清、环境变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乡风文明体现在村民学习科学文化、传承民俗文化的新风尚;治理有效体现在科技小院与村民携手合作、共同解决问题的治理模式;生活富裕则隐含在村民脸上的笑容和日益红火的乡村旅游之中。这些变化环环相扣,共同指向乡村全面振兴的美好图景。影片结尾通过“24节
气”稻田画和“乡村振兴”字样的意象,将二十四节气与乡村振兴直接关联,升华了主题。
“让节气智慧扎根乡土,用科技力量点亮乡村”的字幕更是画龙点睛,道出了传统与现代结合对乡村发展的意义——二十四节气这一古老智慧在新时代的乡村土壤中重新焕发生机,而现代科技则如同明灯,照亮了乡村振兴的道路。
2号
赛道三节气物语之蜀地荔香:四川荔枝的节气奇缘
彭勃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1号
赛道二二十四节气“岁时剪影
孙碧遥、和雨彤、王炫迪、邹睿、庄馨
2号
赛道二二十四节气明信片
孙碧遥、和雨彤、王炫迪
3号
赛道二二十四节气邮票
林雨欣、覃美娟、李子瑄、王雪晗
4号
赛道二二十四节气邮票
赵晓毅
3号
赛道二立春秋冬夏
王子扬、刘妙戈
6号
赛道二岁华纪
周宇航、龙滢、薛亚茹、郭子怡、廖林悦
7号
赛道二”种忆“书签
孙浩涵、赵振麒、张琬婷、刘素萌、赵敬仪、王玮佳
8号
赛道二AI垃圾情报官
万研、渠金芳、米洋成
作品展示详见(复制以下链接进浏览器查看):
https://mp.weixin.qq.com/s/p6pvFjJV6fc517OrwPJuTQ
苏公网安备32021402002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