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设展】2025院校访谈录:福建师大美院罗礼平院长访谈+优秀毕业作品精选
古田路9号“艺术院校系列访谈录”2025系列之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作为全国极具影响力的设计创意平台,古田路9号始终致力于构建专业、深度的艺术设计交流生态。本栏目旨在搭建一座权威的桥梁,邀请全国顶尖美术与设计学院的掌舵者,以备受瞩目的年度毕业设计展览为入口,对艺术教育理念、特色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产学研融合等核心议题进行深度对话。为相关机构、美术爱好者以及广大艺考生建立一个专业、前沿的信息渠道和直接有效的报考指南!
本期,我们专程走进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与学院领航人——罗礼平院长展开深度对话。院长将立足学院深厚的学术积淀与鲜明的办学特色,以及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思考、实践与前瞻布局和毕设展上AI赋能艺术的探索,带来一场关于艺术教育传承与创新的深度分享。
罗礼平院长
美术学博士、教授
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
美术馆馆长、博士研究生导师
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美术学类教指委委员
教育部高校师范专业认证专家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福建省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
一、教育理念与美育艺术
学院提出的“一专多能”人才培养理念,在人工智能时代,美术教育领域里的“专”与“能”有生发出新的定义吗?
“一专多能”是我们学院创立八十多年来始终坚持核心办学理念,在学生全面掌握美术门类的基础上,培养一门专项特长,以更好地实现自我发展的目标。我们认为,一位优秀的美术教育家,他首先应该是优秀的艺术家。学院以培养高端创作人才和艺术教育人才为宗旨,已经形成本硕博一体化的培养机制,影响力持续上升。软科刚发布的中国大学专业排名,学院现有包括美术学、视觉传达、服装与服饰设计、环境设计四个本科专业全部进入A档,美术学进入A+行列。
去年被称为AI元年,在AI技术全面铺开的当下,“一专多能”的人才在未来将更具优势。首先我们要认识到AI仅仅是一个工具,我们需要学习它、用好它,就像一位学者所说的:未来是一个“人工智能,人供智慧”的时代。在这个过程中,个人的审美素养和创造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人工智能需要人类贡献智慧,今年学院的毕业展以“提示词”为主题,就是呼应时代趋势,探索如何让AI服务于未来设计,共同为美术领域开拓更多创造性的可能。
学院立足闽台文化资源,推动两岸文创设计合作。能否分享近年两岸合作中的代表性成果,以及如何深化这一特色优势?
学院长期立足闽台地域优势和国家战略,持续推动两岸学术交流与融合。近20年来,我们与台湾艺术大学等机构通过互派学生、联合展览、论坛等形式深入合作,并且注重在这样的交流中去挖掘硕博士学位论文的两岸相关课题,培养了一批的优秀硕博士,同时他们也在以自己的方式回馈母校助力两岸学术研究。
近年来学院陆续推出了一系列两岸研究成果,代表性成果包括李豫闽教授主编国家重点出版项目“海峡两岸民间工艺口述史”系列丛书、蓝泰华教授主编的《两岸客家传统民居装饰艺术》荣获福建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及全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等等。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两岸联系,计划建立两岸美术研究智库、数据库,拓展合作领域,并通过台湾美术研究中心研究平台,持续为两岸文化融合贡献力量。
学院在非遗手工艺传承与现代美育融合方面成果显著,如引入浦城剪纸、李尧宝刻纸等非遗项目教学,并有《凤阙迷畲》等优秀学生毕设作品。能否分享学院如何通过课程设计与社会实践,推动非遗技艺在青年群体中实现活态传承?
学院积极推动非遗技艺在青年群体中的活态传承,核心在于积极将非遗深度融入教学与实践体系当中去。近10年来,我院持续承办了18期国家文旅部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专项培训,其中包括了木雕、石雕、漆工艺、制茶、木工等传统非遗项目,组织本硕博三个阶段的学生参与其中,并且将这些内容融入第二课堂的活动中。在课程与创作层面,我们引导学生将剪纸、畲族文化、福建各地民俗节庆等本土非遗元素作为毕业设计的重要题材;学院与浦城、惠安、莆田等地方政府及福建省邮政、福州市文投等企业共建“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实践基地”“美育人才培养实践基地”“文创设计工作坊”,参与当地文旅周边的美术设计,助力文旅宣传和城乡建设,在实践中将传统非遗与当代大学生创作的有机融合。
二、人才培养与行业对接
学院“以创业带动就业”,如“零零漆”团队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赛银奖。针对设计类专业学生,学院在就业创业支持上有哪些特色举措?
学院“以创业带动就业”作为特色举措,主要体现在打造和扶持青年师生创新团队。我们培育了多个创新团队,由教师带队、学生参与,专注于雕塑、文创产品开发等领域,并深度融合福建本土文化元素,如客家土楼、三坊七巷爱心树、福州民俗、美食等,创作出展现地域特色的作品。这些团队在国家级创新创业大赛中屡获佳绩,像“零零漆”团队获得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银奖,服装设计专业团队获得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铜奖,有些学生作品甚至登上伦敦工艺节等国际舞台。我们通过搭建实践平台和赛事通道,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创业能力,并带动了高质量就业,毕业生在各行各业均展现出价值。
学院与厦门风云科技等企业合作,推动传统文化产业化。企业最看重学生的哪些能力?
学院与省内外许多企业合作建立了实习基地,如福建汉特云智能、厦门风云科技等等,如学院参与汉特云外观设计的机器人“笨小宝”,在冬奥会上大放异彩。企业方普遍对我们的毕业生满意度高,我们的毕业生基本功扎实,综合能力强。我认为企业最看重毕业生的敬业精神、过硬的实践动手能力、优秀的团队合作意识以及出色的创造能力。学院在本科教育阶段就高度重视并着力强化这些核心能力的培养。
学院与意大利那不勒斯美术学院合作举办硕士项目,并邀请国际名师授课。未来是否计划拓展更多国际合作方向?
我们与意大利那不勒斯美术学院的硕士合作项目是在2020年获批,采用2+1的形式,学生前两年在福建师范大学学习,强化意大利语培训,并按照中意双方共同商定的教学计划进行学习,之后在第三学年前往意大利那不勒斯美术学院继续深造,现已经连续招生三届,生源质量好,学习氛围特别浓厚。这个项目不仅带来了全球不同的艺术理念和跨文化交流,也吸引了国际名师、外交官及学者前来交流。从目前合作的情况看,成效显著,前景良好,基于此成功经验,学院未来计划将国际合作向更高层次和更广范围拓展。一方面,推动合作办学向博士层面延伸,另一方面,以“一带一路”倡议为支撑,致力于搭建连接福建、中国与世界顶尖艺术院校的学术桥梁,持续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
三、毕设展与未来规划
学院近年强调艺术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如建设虚幻引擎动画实验室,并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在新时代,学院该如何规划数字媒体教育的未来方向?
AI时代的到来,人类与AI的联系越加密切,我们也顺应时代在课程设置上做了调整。核心是将AI作为专业基础能力纳入教学,拓展交互应用,开发艺术与科技融合的新专业,其中一个方向就是推动环境建筑设计的数智化,同时向交互与媒体设计领域发展。并且积极响应国家战略与社会的需求,关注老龄化背景下的社会美育,探索艺术疗愈等方向。我们的人才培养也向服务者的方向延伸,关注弱势群体,我们一位教师的课题就是如何用艺术的力量来帮助孤独症患者。
“阅水成川——515毕业季系列活动”作为福建师范大学一张闪亮的校园文化名片,到2025年已经成功举办了13届,这个校园文化品牌现今的发展是怎样的?
我们“阅水成川——515毕业季系列活动”历经了13年的沉淀,已经成为学院闪亮的校园文化名片和推动学生就业创业的重要平台。“515毕业季系列活动”采用线上线下的模式,线上依托“古田路9号”这一全国性平台进行线上展示,线下展览吸引企业和画商参观,两者相结合促成学生作品交易与就业对接。
“阅水成川——515毕业季系列活动”其核心价值在于将毕业创作展示与就业市场紧密结合,让毕业生在现场与企业直接交流。未来数字化浪潮下,我们要主动迎难而上,主动求变,把这个校园文化品牌做得更好。
最后,请您通过古田路9号平台给广大读者、学子及美术爱好者寄语。
古田路9号是全国范围内极具影响力的设计平台,它向大众展示当代设计理念、传播当代设计成果,同时是一个助力美术学子就业创业的媒介。值此之际,我谨通过“古田路9号”祝愿每位学子学业精进,毕业快乐,前程似锦,找到心仪的工作!也衷心祝愿“古田路9号”越办越好,持续引领全国美术设计风尚,成为更卓越的艺术阵地!
作品展示详见(复制以下链接进浏览器查看):
https://mp.weixin.qq.com/s/bAmcNpjaUacwwj47NVu28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