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国际设计创意大赛获奖方案(上)
“十里长涧宁静秀美、桃源醉氧清新自然,武夷山鬼斧神工般的地貌展示了多元化的场地环境。在不同的语境下,我们见证了参赛团队的创新回应——既有淳朴质素的体现,又有大胆创新的表达。”
2023年10月18-19日,武夷山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国际设计创意大赛方案评审会在武夷山市举行。经过两天线下讨论和评审,大赛结果及获奖单位已于近日公示。
生态科普观测点、驿站建筑概念方案国际设计创意大赛部分主要设计内容包括月亮湾驿站、青龙瀑布科普观测平台、桃源峪“醉氧谷”、先锋岭科普观测塔、安然科技小院、坳头村生态科普观测点共6个节点相关的概念方案设计。本次设计竞赛应从核心设计理念及愿景、功能业态构成、建筑概念方案、空间意向、交通流线、景观系统等方面进行系统考虑,提出富有创意的综合解决方案。同时强调生态优先、保护优先、创新性、人文资源促进性、可行性原则进行设计。
01
月亮湾驿站
评委评语:
获奖方案本身从形式、结构、构造、材料,到跟场地细微关系处理,体现了设计者的素养;通过把建筑虚化的手法,营造了一种跟自然融合的意象;我们比较偏向选择形式内敛、语言洗练,以较小的生态扰动融入了自然景观的方案。
一等奖
空缺
二等奖(2名)
成都合造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并列)
在《山海经》中关于武夷山(青丘)的描述是,山的灵化作巨大的漂浮的鲲,从山谷中探出头来。也许神话世界的景象永远不能在现代社会出现,但神话中所描述的那种场景也许在现代社会能找到对应。那只巨大的游弋的鲲,正对应着现代社会的大轮。
我们造了一只长舟,代替鲲,游行于深谷。回归到现实,这艘长舟,也是武夷山关于自然之灵的展现,它正是是国家公园的自然博物馆的展厅。长长的船身和高悬窗,便是博物馆的展览和采光高侧窗。而在展廊的尽头,是月亮湾瀑布的观景平台,它伸入空中,迎接水流带入的山的灵气。
整个建筑由三段式结构组成。分别是下部的清水混凝土结构构成地下车库的屋顶和一层大厅的墙体;中部的结构由中国传统建造中的物质文化遗产“编木拱架”的结构方法建造,形成一层游客大厅的大跨度结构;上部的长舟则采用造船工法,采用船身曲梁作为主体,并稳固于编木拱架之上。编木拱中每根木拱梁长度5.8米,并采用上四下五架构的编木拱架体系将木梁相互编织并锁定,从而实现17米跨度。编木拱架安装于一层混凝土基座上,为室内的使用创造出无柱大厅。
二等奖(2名)
徐静悦、陈逸超、郭畅达、黄瑞琪(并列)
设计减量,极致体验:方案秉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的原则,理性克制的设计减量,最小化建设;巧于因借,浪漫行舟:依山就势,利用架空平台策略减少土方开挖,保护原有生态肌理。
自然武夷,空间转译:以出檐深远、出挑外廊的空间设计手法来接近大自然,以前舱观景,中舱会客,尾舱登高楼阁的空间序列;使人有虽在建筑中,却又置身舟楫之感。多元开放,融合共享:打破线性串联的功能布局,各功能空间在三维层面有视线的互动交流,路径的友好可达。
三等奖(1名)
北京融格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咏生巷设计组
作为武夷山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当中正式进入核心保护区的关键节点,月亮湾所在场地被四周山体围合而形成的河流谷口,天然形成了整个国家公园面对城市、面对村庄茶田、面对所有来访者的一个“接待前厅”。作为一个“世界级的旅游目的地”和“国家公园”,这里是一次向世界传达和展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关键机遇......需要能带给所有要进入并探索国家公园核心保护区的人一种特殊的仪式感和浸入感,这里不再只是一个房子、一个驿站、一片景观。
图片
我们以此处群山围合的天然谷口为依托,在更宏观的空间尺度,以轻盈的建造在河谷两岸,山体脚下植入自然体验通廊,在有限的驿站起点空间和短暂的停留时间内,去拉长人与自然的共情界面,自然之山+人为之廊一起形成山谷客厅显性之墙,从而围合成整个国家公园的“大前厅”,感知到更为宏观的"大门户”,成为从城市乡村到原始丛林的自然过度。
02
青龙瀑布科普观测平台
评委评语:
获奖方案实现了一边看青龙,另外一边看河谷,形态给人的身体和观看制造了一个有趣的关系,比较精妙;其他的方案或以简单的形式,或将悬索结构和屋顶相结合,轻巧地融合了具有意境、低碳和体验的设计。
一等奖(1名)
南京定式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通过对青龙瀑布景区的实地调研,重新规划了游览路线,结合“脊桥”(野外观测站点)的选点设置一条沿水而行的步行栈道,形成临水、绕崖、登顶、探林、攀溪、听雷、赏瀑、饮茶、返程等一系列完整的游览体验。
将停车、售票和卫生间设置在北岸,满足游客集散、购票、准备的功能。利用南岸平地规划接驳站,提供乘车游览的服务,同时也是徒步游览的起点。利用山脊的走势,将“脊桥”设置在高处,可瞰河水蜿蜒缠绕,可寻溪头瀑布神隐。
“角台”和“腹亭”作为中途补给站和中途乘车点,将新旧两条步行线路与车行线路连接起来。“低语亭”作为游览结束后的最后一站,满足饮茶休息和返程候车的功能。
二等奖(1名)
王子千、杨明达、包嘉敏、张家浩
整体设计策略为顺应地势,打造集森林探索、亲水体验、科教展示、餐饮休憩于一体的多层次主题的生态体验流线。现改造三处构筑物,目前均为坡顶木结构,并于靠近瞭望台的山脊上新增一处观测屋。改/新建地面为基础,为自然的土的一部分,轻盈的屋架系统形成庇护感,使得建筑成为自然的一部分。
三等奖(1名)
北京融格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咏生巷设计组
漂浮与林间,横卧在山脊,如一条悬于半空,隐于自然,而后穿破林梢,冲向云霄,一览武夷天地的飞龙,也似于武夷水墨丹山之中,自然大地之上,挥洒出的神来之笔,谱写一出与自然永续和谐和诗的赞歌,创新地用大地艺术一般的呈现方式,构建一个世界级的国家公园自然科普体验平台,后顾飞流直下,前瞻气吞山河。
03
先锋岭科普观测塔
评委评语:
一等奖获奖方案形式大胆,上面横向展开的形态可以说是一个水平的塔,对“塔楼的意向”做得比较巧;二等奖方案结构借鉴了古代楼阁的意象,形成了步移景异的体验;且新增的功能与原有建筑整体做成参观的动线处理特别妙;三等奖方案则更加稳定成熟,作为最不‘夸张’的一个设计,符合大家对科普观测的期待。
一等奖(1名)
深圳市土木石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方案改造以旧建筑为中心南北角分设“横纵两塔”分别对应瞭望与观测功能;旧建筑内布置科普及智慧观测和其它附属空间;新的两塔以旧建筑为锚点构建环形流线,除了满足观测也为科普展示及自然体验预留了可能性。方案利用预制装配建造技术“轻介入”场地,塑造了环境友好,空间丰富且方便建造的具有当代性的场所。
二等奖(1名)
渐进工作室(梅扬、孙远)
先锋岭是武夷山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海拔最高的节点地块,此特点造就其之于大环境整体俯瞰的关系。因此我们首先认为观测活动不需要也不应局限于建筑内部,通过营造室外景观,结合亭、廊、坡道等多样设计手法,与室内相结合打造为一个完整的“观测岭”概念。
方案以巨树为形、以古塔为韵,盘旋叠错,向阳而生。我们将它命名为武夷山巨树之塔则是希望这座建筑能以自然之姿融入周边生态环境,同时又可兼顾标志性与建筑美学。设计在空间细节中体现“科技武夷、生态武夷、人文武夷”的价值观,更为武夷山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提供了一处可观、可游、可歇、可学的自然人文新地标。
三等奖(1名)
诸野设计研究室(黄华青、甘静雯、董一凡、闫家豪、陈露茜)
观景台,为何限于单调的广袤景致?透过取景镜,景色在各个角度、大小中逐渐揭示,有时更能呈现出高低远近的多元景象。在本设计中,独特的“房间式”取景器为领略武夷山之美提供了多样观赏角度。设计保留了下方三层石砌体建筑的材料记忆,并对顶层的观景台进行了重新设想。与其局限于将一个普通的平台高高举起的策略,不如尝试着将原有体量向上复制,制造一个玲珑剔透的半透明多方向观景器。
04
桃源峪“醉氧谷”
评委评语:
在不知道这个桥是重建还修葺的前提下,设计师有一定的想象空间;一等奖方案中的廊桥造型感很轻盈;二等奖通过保留具有年代感的石板桥结构形式表达出了历史的要素;三等奖方案构思巧妙,在原来的桥上加了一层金属网植物体系,柔化了新旧形式的边界,也提供另一种独特体验。
一等奖(1名)
上海斐莳建筑设计事务所
桥——“纽带”与“牵挂”:两座桥均采用简单的材料与构造方式进行空间的重新打造,水泥桥用木结构轻质介入,增加一个在桥的两端分别向两个方向扭转的屋顶,形成一个轻盈扭转的姿的姿态,隐喻桥的“纽带”作用;铁索桥将结构加固更新,重新安排拉索的定位,并将桥弯曲,顺应山体的走势,重点表现拉索本身的美感与结构受力传递出的张力与动感之美,隐喻“牵挂”。
观景台——三个悬浮的平台:观景台原始形态为河边堆积的碎石形成的平台,概念从石堆入手,将横向层层叠叠的石堆分离、抬升,成为顶盖和空间的限定元素,结合道路的高差,将三个悬浮的石头平台停留在不同的高度,呼应场地的走势,从而将观景台划分为三个不同功能和高度感受的区域。
二等奖(1名)
福州市东形西见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方案中曲线屋顶试图回应周边的自然环境,屋顶木瓦渐长出青苔,其颜色逐与桃源峪的山体的颜色相融合,纤细的支撑柱倾斜且“随意”排列,营造一种和轻松自然的氛围。
方案中隔墙,长凳,公告栏等均使用的武夷山本地生产的竹纤维板材。木材在时间和环境的共同作用下从新归于自然。场地景观保留现状的前提下,营造本地植物自然生长的状态。
点击查看详细方案介绍
三等奖(1名)
成都合造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桥梁之上,万物生长。链接万物。桥本身作为绿色有机生命体衔接人与自然。我们从山林中拾取的最自然、放松的形态。作为动植物生长和活动的媒介。桥上的所有变幻都将借助雨水和阳光来共同完成。这会是人们休憩打卡的空间,也是珍稀动植物衍生的沉浸式体验场所。
设计整体采用拉索的形式,拉索将串联上不同形态大小的金属半圆环。每个金属环与环之间会覆上一层轻盈的金属网,将原本的混凝土桥半包裹起来。拉索固定的一端从山林中跨过河流连接到道路旁,这样便形成了一条自然的提供给动植物的“桥梁”。进而为武夷山桃源峪提供了一条人与大自然“双向奔赴”的桥梁。
05
安然科技小院
评委评语:
安然科技小院的入选方案包括了几种不同的手法,一类是动作比较小的,重点进行场所感的创作;也有动作比较大的——曲线的形式跟原有的建筑肌理产生对比;还有的相对来说减量,把一些房子删减了再调整;一些方案以中国传统的院落和廊子串联动线关系,既可以左右逢源眺望外面的田野,也可以把外面的自然给框进来,形成了“若即若离”的积极空间;平屋顶和坡屋顶、老屋顶和新屋顶结合——许多符合乡土气息的设计,能看出设计师对乡村的情感。
一等奖(1名)
金泰霖、冯超越
村落背靠林地,面向田野和远山,然而原先村落中的房屋处在一种封闭的状态之中,内与外是被隔绝开的,没有和林地,和田野、和远山建立有机的、视线的、身体的联系。
所以在面向田野的房屋我们增加了一个眺望的体量,与此同时在这个悬挑的体量下方,自然的形成了一个路边张望的口袋型空间;在靠向林地的房屋,我们将屋顶抬升,设置一个视线通透的玻璃界面,并让林地的竹林向村子内部生长,让自然的景色流通到室内,在紧邻林地的房屋后面增设庭院,以及服务于整个村子的小径,从内而外,建立起和树林的诗意的联系。
点击查看详细方案介绍
二等奖(1名)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本设计旨在将科技与田居相结合,提倡慢科技和新式田居,引导游客“进入一片田”,重拾本心,得返自然。在产业策划上,以研学为核心,同时依据四季以不同的作物为主题,开展采摘节、桃园歌会、秋收艺术节等一系列文旅活动,带动场地经济发展,提升场地知名度和影响力,接而带动周边城镇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打造建阳区名片。在环境提升方面,遵循生态优先、自然先行的原则,自然性与乡土性并重。
点击查看详细方案介绍
三等奖(1名)
广州怡境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从“乡见桔柚”出发,基于官布村聚落和桔柚农产基础,培育“官布·桔柚里”乡村品牌,衍生丰富的主题业态功能、系列产品和特色玩法,联动安然科技小院,打造三产融合的乡村振兴模式。立意乡村,以织补式手法更新。在原生夯土灰瓦的乡土基底上构建新的乡村聚落,注重新旧材料交融织补,更新整体环境和重要节点,形成完整的形象立面、串联的景观流线和错落的空间层次。以景观手法延展建筑尺度,模糊边界。趣味盎然的IP装置和室外家具重塑视觉核心,激活公共空间。从根本上提升官布村的活力,增加经济收入,最终实现乡村文化的传承发展。
点击查看详细方案介绍
06
坳头村生态科普观测点
评委评语:
对村庄来说,地景化的形态处理方式既不会遮挡景观,同时又提供了丰富的体验;基本所有获奖方案都回应了山坳的形状,它的冲突感在自然美景会更小一点;整个村子量挺大,那么多一样的石头房子堆叠在一起,所以在村口有一个提神的东西也许是对的;三等奖方案有点未来主义的形式语言,让人无论是望向山谷或看后面的风景,在这个位置形成一种有趣的‘危险感’。
一等奖(1名)
间·建筑(王宗乾、刘虹)
坳头村生态科普观测点位于坳头村村头,背村面谷,为风景佳处。驻足于此地,可观云海、茶山、村落、竹林。顺势,将场地微微掀起,营造最自在的观看体验。
道路将场地一分为二,遥相为伴。向南微倾,或坐或躺,均有开阔视野,以自然为伴;向北倾斜,自然形成村中集会“看台”,倚村落为伴;两片屋顶之下,规划村民集市、茶室、展览、休憩等空间。村落与自然之间,筑亭以停驻,与天地、自然、草木为伴。
二等奖(1名)
南京汉野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叠石”可以被视为一种象征性的祈福和保护之物,它们被认为能够守护村庄的安宁和繁荣。坳头村被包裹在云谷山川之间,场地气质定义了建筑空间。村口叠出的几块巨石,显现人造物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张力,在坳头村庄和云海山谷两种尺度之间展开。石缝可以被视为微观世界的象征,人类经常被宏大的世界和复杂的生活所困扰,寄居在石头中让人们更加注重细微之处,获得对世界的深刻认知。“村口的叠石”意图在山谷之中创造出几条缝隙,人们穿行或停留于此,实现空间与自我尺度的转换。
点击查看详细方案介绍
三等奖(1名)
都市筑境(北京)景观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观景台是坳头村重要的南侧门户会客厅。我们北移生产性道路并破除现状三层台地以生成完整空间,并在此摆上了“一杯茶”:涟漪、茶汤、茶叶被抽象为观景台的不同部分。结构上层为天空之镜水景,倒影云海;下层为看台和舞台,支持多种活动;环廊连接着周边环境。碳化竹钢为主要材料,代表了茶与竹文化的结合,且适合当地湿润的气候。同时,我们建议将相邻建筑改造为竹文化工坊和茶文化博物馆,周边空间改造为文化广场,以增强游客互动性。观景台可同时服务于村民和游客。人们在这里相遇、相交,品茶观云,成为点亮当地生活和文化旅游的平台。
点击查看详细方案介绍
“优秀设计师的集思广益,为这些问题和难点迥异的地块带来了非常多元化的解答可能性,相信通过这次比赛,能够真正为武夷山带来系统的积极改变。”致力于塑造世界级的风景道和美丽乡村,逐步搭建大武夷旅游圈,以促进自然文化资源资产的增值,全面提升生态产品的价值。此次国际设计创意大赛将作为媒介,尊重并保护武夷山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创新优化武夷山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的设计和方案,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掘和利用自然人文资源,为新时代的自然国家公园注入新的活力。让我们一同期待武夷山的美好未来!
主办单位:南平市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南平市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协办单位:中共南平市委宣传部、南平市自然资源局、南平市文化和旅游局、建阳区人民政府、武夷山市人民政府、武夷新区管委会、福建武夷旅游集团有限公司
策划单位: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媒体策划及宣传:ArchDaily
会务组织:深圳市仁智汇商务咨询有限公司
本文由活动主办方授权发布,如需转载或合作,请自行联系。
作品详见(复制以下链接进浏览器查看):
https://mp.weixin.qq.com/s/nwgVkc08LN1e4ZfJAqabFQ